遏制“高回扣”,须挤干药品招标水分-安徽省招标集团公共服务平台
   
遏制“高回扣”,须挤干药品招标水分
发布日期:2016-12-30
一些医生的开药回扣竟然占到药价的30%,甚至40%,媒体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。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为什么经过招标采购的药品价格,要比市场价格贵几倍十几倍乃至更多?这其实说明一个问题,一些地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反而导致药价虚高,为高回扣提供了足够的空间。要想遏止“高药价”“高回扣”,从根本上就必须挤干药品招标水分。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医改,目标之一就是破除以药养医的体制,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,降低患者的负担,让群众都看得起病。为此,政府建立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,要求公立医院逐步实现药品零加价。实际上,很多地方的公立医院在这两年已经把药品零加价政策落到了实处。然而,经过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价格,也就是作为医院零加价基础的药价如此虚高,实际上是因为各方在暗地里已经提前把价格提了上去。最终,受益的是医生、医药销售代表、药企和医院,是药品生产销售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,受伤的只有患者,医疗体制改革的效果也打了折扣。媒体曝光的“高回扣”并非上海、湖南几家医院的个例,其他地方的医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,因而,卫计委在处置此事时不能小范围地就事论事,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举一反三地查找问题和漏洞,拿出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来。笔者认为,在严格监管医生的同时,应该把药品招标采购环节作为规范的关键。俗话说,打蛇打七寸,药品招标采购环节就是药价虚高的“七寸”。药品招标采购本应该成为推进药品公开竞价、遏制药价虚高的利器,在一些地方却成了推高药价的工具,说明药品招标采购已经严重扭曲,出现“功能性背叛”,也说明监管部门没有掐住这个“七寸”。实际上,药品的出厂价格都经过发改委等部门审定,都是明的。一些地方的药品招标采购不但不压价,反而助推药价走高,病因不外乎以下几种:招标信息发布范围过窄,参与招投标竞价的药企过少,没有形成充分竞争;招标单位未对药企或销售单位的报价及市场价格进行充分比对,准备不足,把关不严;招标采购存有猫腻,中标单位内定,招标走了形式,甚至弄虚作假;公众对招标的知晓度低,没有充分参与监督。笔者认为,对应的“药方”是:进一步扩大招标信息发布范围——扩大发布媒体的范围,延长发布的时间,让更多企业能参与竞争,也让社会各界能够参与监督;严打串通投标行为;建立对中标药价的说明机制,给每一个药品的中标价格出具说明书,对中标价与出厂价、市场价进行比对,给出差价理由;完善监督检查机制,卫计委等部门对各医院的药品中标价进行检查,重点检查中标价明显高于出厂价或市场价的情况,要求医院说明原因,如发现问题,依法追责。管住药品招标环节,挤干了药品招标水分,“高回扣”现象就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了。 来源:新疆日报

首页 |招标公告 | 变更答疑 | 评标结果公示 | 政府采购 | 政策法规 | 联系我们 | 会员专区

Copyright©2014 安徽省招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  皖ICP备05004986号-1
客服电话:0551-62220159  0551-62220158